热度排行
冯毅雄 国家级人才
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邮箱:fyxtv@zju.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西校区崇厚楼909
研究领域:大数据融合与分析,智能计算与认知数字孪生,人机交互与创新设计,认知计算与智能设计,人-信息-物理系统(HCPS)与数字孪生,计算机视觉、智能感知与控制,知识图谱、图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技术
个人主页:https://person.zju.edu.cn/0004486

个人简介
冯毅雄,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级人才,全球前2%年度影响力顶尖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隶属于中国工程院谭建荣院士学术团队,流体动力基础件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大学-中广核先进能源装备数字化设计与系统工程联合研发中心主任。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出版【智能设计:理论与方法】、【数据驱动设计】、【设计知识:建模、演化与应用】、【大批量定制技术:产品设计、制造与供应链】、【核电装备全生命周期价值链协同理论、平台与实践】等学术专著5部,获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图学学会应用图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区域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绿色智能制造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编委,《中国机械工程》编委,《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编委,《图学学报》编委,《工程设计学报》编委。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性能导向的结构设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设计认知的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性能导向的产品多面体夹芯结构正向设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
[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复杂产品全生命周期价值链协同平台研发
[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工业机器人和周边设备建模与组件库
[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精确需求驱动的多主体众包设计过程管控方法
[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多源数据驱动的定制产品用户体验与性能预测技术
[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定制产品智能化集成设计与仿真验证模式及系统架构
[1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智能工厂边缘侧信息资源自适应动态配置技术研究
[1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高性能绝缘轴承优化设计方法
[1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产品自适应设计方法与工具研发
[1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面向使用环境的工程机械运行数据感知与可视化
[1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孪生体驱动的装配工艺规划仿真与装配精度反演设计优化
[1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多精度数据驱动的重大装备性能快速预测方法
[16]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海洋工程装备及舰船用钛及钛合金关键部件智能制造应用
出版著作
[1]《智能设计:理论与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2]《大批量定制技术:产品设计、制造与供应链》,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3]《数据驱动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22
专利成果
[1]一种节能四缸间接热成型液压机控制系统. 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202110855738.6
[2]一种用于神经网络的零件模型几何特征提取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202111456367.0
[3]一种用于光缆制造的钢铝带自动复绕设备. 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202210137067.4
[4]基于闭环搜索单元的工程机械臂最优能耗路径优化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202110571501.5
[5]一种核电用屏蔽主泵拆装工艺试验台. 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202110885833.0
[6]一种用于降低能耗的间接热成型三缸液压机回程控制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202110876574.5
[7]适用于光缆制作中阻水油膏的喷涂系统. 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202111556236.X
[8]一种色选机的物料增强特征识别剔选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202010804337.3
[9]一种智能色选装备高精细气流自适应控制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ZL201910316590.1
荣誉奖励
2022年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0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20年 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0年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9年 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8年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年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7年 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5年 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