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贵州日报:理论为引 汇智建言 助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一)
发布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2-05-25   浏览次数:164

5月20日,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省社科院承办的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理论研讨会在贵阳举行。研讨会上,8位专家学者代表聚焦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中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交流发言,为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建言献策。我们推出专版《理论为引 汇智建言 助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摘登与会专家发言。


深刻把握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高质量发展是贵州全部工作的主题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高质量发展是我省全部工作的主题”。这是对我省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要求,完全符合我省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为我们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开启新征程确定了蓝图底色、发展基调、运行状态。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了主战略、主定位、主任务的高度统一。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的高度统一。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主题,是做好“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关键。


深刻把握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省高质量发展的要义依据


从理论看,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实现了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高质量发展作为我省全部工作的主题,主题就是统领,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是一场涉及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重大变革,是要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从实践看,高质量发展是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时代要求。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发展奇迹。当前,贵州起点低、家底薄、短板多的欠发达地区基本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基本省情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现阶段我省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体现为发展不足、质量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深刻把握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


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四新”“四化”作为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主目标,“四化”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只有把“四化”的突破转化为实现“四新”的支撑,打造贵州竞争新优势,打开贵州发展新局面,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更大力量。


“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自觉”。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四区一高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定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自觉”。必须要探索创新具有贵州特色的新路径,发挥改革先导和突破作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创新,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建成“四区一高地”,不断拓展我省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空间,不断增强我省在新发展格局下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深刻把握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蕴。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力量。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要充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诉求、愿望、期待和建议,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高品质生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立足我省实际,瞄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堵点,全力推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改革试点。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建设高水平开放新平台,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提档升级。聚焦数字经济发展创新,顺应数字化转型,完善科技创新体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现代化手段。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积极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形势动荡变革,我们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为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要提升应急处突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善于转危为安、化危为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的根本途径,要确保高质量发展得以在安全的环境中推进,同时以高质量发展为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深刻把握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省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为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省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今后要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贵州短期要出典型、出经验,长期要探路子、作示范,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目标。


把绿色底色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本钱。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当前,在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背景下,需要坚决守牢两条底线,毫不放松地把生态优势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本钱,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将“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把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一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取得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实绩。


把绿色底色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要夯实生态基础,厚植生态底色,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协同推进,更深层次先行试验,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重点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抓实“绿色转型升级”这一着力点,推动绿色发展的新跨越;以价值化和市场化为重点抓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着力点,完善绿色发展的方法论;以污染防治为关键抓实“环境保护”这一着力点,构筑绿色发展的新优势;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突破抓实“制度建设”这一着力点,构建绿色发展的新体系。


(作者为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充分发挥大数据对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驱动作用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推动十大工业产业加快发展,确保实现工业倍增目标。这为贵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了整体方向与路径。大数据蕴含着大量亟待挖掘的价值,成为工业创新和生产力提升的新引擎。贵州要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必须重视大数据的驱动作用。


打造新型工业化与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


建议结合新发展理念,采用多主体协作、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多技术路线并行的策略,大力推进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开展工业软件、数据要素、数据融合集成、开放共享、安全保障、产业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解决新型工业化关键技术自主可控问题,推动新型工业化、数字经济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重点布局如下前沿技术、“卡脖子”技术研发:数据要素市场化关键技术,复杂大型航空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数字化制造技术,高性能微特种机电及航天装备动力与控制技术,多工序一体化高端精密数控加工技术,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海拔应急救援与抢险工程装备与技术,基于学科交叉融合信息的新概念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数据驱动的精密加工过程装备精度自愈理论与方法,跨领域多技术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和全产业链创新网络构建技术,基于云边端协同的智能制造管控与工业互联集成新模式,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工业大数据共享交互机制与方法,基于材料信息学的材料计算与数据服务技术。


打造大数据与工业企业深度融合绿色智能“新工业”


通过实施“万企深度融合”工程,鼓励建设一批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标杆项目、示范项目。重点研究:产业链大数据驱动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智能制造,基于云生态圈的工业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驱动的工业产品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管理决策系统,大数据驱动的矿产资源勘察、数字矿山建设与绿色智能制造。


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主动权


开展重大战略研究,研究提出面向2035年的新型工业化产业技术预见和路线图。为了对贵州新型工业化开展有序研究,迫切需要研究面向2035年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趋势及需要集中力量攻克的自主可控技术清单,从目标层、实施层、保障层等层次绘制贵州新型工业化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以期为未来的政策制定、价值评价、竞争力评价、战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参考。


建设区域经济大数据平台。集成政府数据、通信服务商数据、第三方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建模技术,为产业管理部门提供全面了解区域内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技术手段,为产业管理部门更好地进行产业服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大数据驱动的汇聚人才、服务人才,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智力保障。采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一种基于高维数据分布的劳动就业大数据算法,构建新型工业化人才数字画像模型。为产业提供人才数字化服务,解决急用人、用人难、找人难的问题。用大数据技术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服务人才。


(作者为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



对新型城镇化“新”的理解。一是理念新,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城镇化。二是形态新,是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三是模式新,是城乡融合、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的城镇化。四是路径新,是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城镇化。五是机制新,是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城镇化。


对“山地特色”的理解。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的城镇化要彰显山地特色。要因地制宜,注重产城景一体、山水田融合、村社园统筹、文教卫配套,塑造彰显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山水城市,建设体现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的绿色小镇。要紧密结合山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同步发展,不断提高城镇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对“以人为核心”的理解。从城镇化目的看,要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城镇化过程看,要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尊重人民群众意愿,反映人民群众意志。从城镇化成果看,要不断缩小城乡间、地区间、群体间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民收入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人口梯次转移是城镇化最鲜明的特征。在城镇布局、城镇经济、城镇品质等各方面围绕“人”来做文章,不断促进人口从“地点转换”到“职业转换”再到“身份转换”。


实施“强省会”行动。推动贵阳贵安深度融合,加快推进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贵阳“外环高速公路”城市经济圈建设,带动黔中城市群发展。“十四五”时期贵阳新增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到2025年贵阳贵安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达510万左右,成为特大城市。


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设遵义都市圈,积极构建融入成渝、联动贵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与贵阳共同唱好“双城记”。提升毕节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做优做特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四五”时期贵阳以外的市州中心城市新增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


增强县城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盘州等10个区域性支点城市和福泉等15个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十四五”时期县城新增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

培育发展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实施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程,到2025年培育创建50个省级特色小镇。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促进开发区由生产型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10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提质发展,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十四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300万人以上。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入实施“四转”工程,积极发展总部经济、集团经济,扎实开展产业大招商,到2025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600户,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550万户以上,上市挂牌企业100户以上。


激发城镇创新创业活力。深入探索“揭榜挂帅”机制,实施“万企融合”大赋能行动,到2025年,新建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创新平台100家;持续实施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十四五”时期累计完成创业培训25万人次。


扩大城镇投资和消费。重点加大城市更新等投资力度,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打造100个以上城市商圈、100条夜间经济街区。“十四五”时期城镇化投资累计达3.5万亿元左右,城镇人均年消费达2.5万元以上。

扎实推进城镇“四改”。到2023年,完成列入计划的41万户城镇棚户区改造,完成城镇背街小巷改造。到2025年,完成70万户以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改造城镇地下管网9000公里。


增强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产权共享的住房保障制度,“十四五”时期,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5万套,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2.5万套,发放租赁补贴9万户。持续提高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质量,扩容建设200所左右普通高中和100所左右职业院校,到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年。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养老托育机构提质扩容,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0%,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增加到3个,人均预期寿命达78岁左右。


提升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环城林带、城市绿地、城市湿地、城镇绿带等建设,强化城市大气、水、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到2025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5%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7%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提高城镇治理水平。全面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城市智慧化改造、社区网格化管理、文明卫生城镇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覆盖率均达100%。持续实施城市防洪排涝、地下人防等工程,“十四五”时期改造人防工程向社会提供停车位10万个。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城市建设运营市场化,强化建设项目管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作者为省发展改革委城镇化处处长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报告为新时代加快我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发力。加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基础。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创新机遇,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信息技术与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激活数字要素潜能。以灌溉设施、安全设施、产地冷链物流等为重点,持续推进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把推进“黔货出山”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农产品物流配套基础设施和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上持续发力。压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在稳定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综合考虑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和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农业产业布局,推动不同地区之间农业产业差异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


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以优质粮油、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坚持补链、延链、强链相结合,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以县域为重点,加强重点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引导加工企业向农业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聚发展,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县、强镇和加工园区。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旅融合提档升级。


在强化要素支撑能力上持续发力。统筹科技人才资源,加快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打造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农业产业创新链,构建省市县三级协同、产学研用一体的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团队,推动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培育,筑牢种业“芯片”基础。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抓好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攻关。织密疫病防控安全网,增强畜禽养殖抗风险能力。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多途径、多形式服务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支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放大财政资金投入效应。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拓宽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抵(质)押范围,增强金融服务农业产业的能力。


在引培新型经营主体上持续发力。瞄准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支持其做大做强,增强带动能力。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加快培育根植农村、服务农业和农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职业院校的作用,定向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


在培育打造知名品牌上持续发力。加快建立与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推动经营主体按标生产,打造一批发展基础好、技术水平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积极推进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加快遴选一批有潜力的区域公共品牌重点培育。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强农业投入品、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维护好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良好形象。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全力推动“黔货出山”。


(作者为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转载:贵州日报】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hEmV0A-tZBnVUXwbgU7hSw